首页游戏攻略邓艾在灭蜀战争中,立下了奇功,为何最后却反被杀害

邓艾在灭蜀战争中,立下了奇功,为何最后却反被杀害

misa2 03-13 4次浏览 0条评论

263年8月,司马昭决定趁刘禅重新宦官黄皓,蜀汉衰弱的机会,发起灭蜀之战,命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大军,往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钟会率十万大军直取汉中,期看借灭蜀之战的胜利增加自己的政治声看,消除杀死魏帝曹髦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将来篡夺曹魏江山做预备。

灭蜀之战初期,由于魏军在实力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加上刘禅偏听黄皓之言,没有按照姜维的意见及时加强防御力量,导致汉中很快失守。不过姜维还是想方设法摆脱了邓艾和诸葛绪的纠缠,带兵赶到剑阁,利用地形优势挡住了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的进攻,战局一时陷进僵持。

邓艾见钟会的进攻受阻,于是挑选精兵一万多人,从渺无人烟的阴平小道行军七百多里,经江油出涪城,绕过剑阁,直扑蜀汉腹心地区。刘禅命诸葛瞻率军迎敌,也被邓艾击败,无奈之下,只能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邓艾带着魏军偏师取得了灭蜀之战的要害性胜利,立下了大功。司马昭对此也是非常兴奋,将邓艾封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邓艾两个儿子为亭侯,各食邑千户,邓艾一时也是风景无限。

然而没过多久,钟会就控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监军卫瓘逮捕邓艾和他儿子邓忠,用囚车押送回洛阳。不久钟会谋反,魏军众将不情愿跟他一起作乱,纷纷起兵反抗,钟会被杀,魏军陷进内乱。

展开全文

卫瓘担心邓艾万一被旧部救出,自己反受其害,于是命护军田续往追赶囚车,将邓艾父子杀死。而邓艾留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全被诛杀,妻子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直到十年以后,司马炎才为邓艾平反。邓艾这个结局可以说是有些悲剧了。

邓艾从灭蜀功臣在短时间内却被杀身亡,如此大的转变,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点,邓艾在灭蜀立功以后过于自傲,为未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刘禅投降,邓艾进进成都以后,就仿效当年邓禹那样,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其他官员也依据原来的职位进行封赏。邓艾同时还封赏了自己部下,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分管益州各郡。随后邓艾又上书司马昭,提出了自己的灭吴之策。

邓艾此举的初衷,也许是因为自己究竟兵力不多,为了避免人心波动,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所以大事封赏,以稳定益州人心。但是邓艾此举可是有些逾越了。估量司马昭知道以后,多少有些不愉快。好在司马昭也知道稳定益州人心的重要性,又看在邓艾此举刚立了大功的份上,最后还是认了,不仅没有责怪邓艾,还对他大加封赏,只是善意地提醒一下邓艾,以后这种事情要上报,然后再实行。

然而邓艾却不知悔改,一面对着蜀汉群臣说要感谢自己打下益州,换个人可未必有这种好日子,一面再次上书司马昭,宣称任命刘禅等人是为了安抚民心,并无不当。更何况《春秋》上说了,大臣在外面假如碰到对国家有利的事,可以独断专行。更何况自己有皇帝的符策,举措并无不当。

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邓艾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司马昭发起灭蜀战争本意是提高自己的政治声看,为篡魏做预备。此时功成名就,他接下来重点是篡魏,灭吴对他来说,胜了没什么用,败了却会影响篡魏的进程,因此兴致不大,邓艾的谋划对他并没有什么意义。

更重要的是,司马昭本来就是权臣掌握朝政,多少有几分名不正言不顺,最怕的就是有人效法自己。邓艾灭蜀立下大功,此时手中有兵,又拉拢蜀汉官员,还有些自作主张,不服从命令,对于司马昭来说,这无疑成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而另一方面,钟会也对邓艾非常不满,早就在找机会想下手除掉他了。

司马昭提出对蜀进攻时,魏国大部分人,包括邓艾在内都认为蜀道难行,不宜发起对蜀战争,只有钟会等少数人极力支持。加上钟会原本就是司马昭的心腹,所以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时,钟会带的是主力,邓艾只是起辅助作用。可是钟会没想到的是,他提出的灭蜀计划,又牵制了蜀军主力,最后却被邓艾摘了桃子。

虽说钟会后来也被封为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两个儿子也被封为亭侯,只比邓艾差了一点。但是钟会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当年名士嵇康因为曾经慢待过他,最后就被钟会罗织罪名害死,自然对邓艾更是恨之进骨。

所以在邓艾两次上书,招致司马昭猜忌以后,钟会立刻构陷邓艾谋反(部分史料甚至说钟会驻守剑阁时,曾经模拟邓艾的笔迹,修改他的奏章,有意添加了很多狂妄之语)。

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不放心,见到钟会的上书也许是深信不疑,也许是借题发扬,不管真假都要除掉邓艾,于是邓艾就只能悲剧了。

蜀道行
教师明确涨薪有看补发5个月工资,但个别老师反而要倒搭钱,为啥 今年春天成都绿道大升级!咖啡餐馆猛增、主题活动扎堆、低碳科技加持...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