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幼小衔接,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今年5月,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协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一直以来,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小衔接教育,为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没有找到一条让小学提前参与的有效途径,所开展的活动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甚至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导致不少孩子到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为此,由湖南省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雷芳带队的“幼小衔接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组,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小学校长和低年级带班老师、幼儿园园长和大班老师,深入调查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了解一年级新生常见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幼小衔接教育的策略和措施,以下是课题阶段性成果,供准一年级家长及相关人员参考。
心理上常见的问题
-
失落感
幼儿园里的孩子对上小学都有种渴望,看到邻居家的大哥哥大姐姐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去上学,总是心生羡慕,到了大班,孩子们的这种渴望心理会随着家长和幼儿园所做的学前准备而增加,随着入学的临近,他们的心情激动,甚至兴奋得睡不着觉,充满自豪感,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都有当个小学生的愿望,有时候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会做到一些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真正进入一年级后,小学生活纪律上的约束和学习上的紧张,使孩子们出现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曾经期待的美好并不存在,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趣,在课堂上的被关注度也下降了,这时,难免会出现一点失落。 -
孤独感
在幼儿园里,通常只有几十个孩子,甚至更少,班里配有两位主班老师和一位保育员,活动的范围一般限于本班活动室,老师与孩子像一个亲密和谐的大家庭,沟通和互动的机会比较多,而到了小学,活动的范围比较大,孩子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教室,同学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了,老师同时面对四五十个甚至更多孩子,没有办法与孩子一一沟通,孩子们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被老师忽视甚至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此时的新同学关系还没有建立,在新的班级里找不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且为班级所认同,难免会产生孤独感。 -
压力感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三种变化让他们不同程度地产生压力感,一是行为规范的变化:孩子在幼儿园时,可以迟到早退,行为相对自由;而在小学,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秩序化,由相对自由的园所生活过渡到相对严谨的学校生活,难免会产生不适应感,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进行学习,而小学则是以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为主,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随意乱动,这对习惯了自由玩耍的孩子来说,会显得约束很多,三是家长和老师要求的变化: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主要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而且规定了完成的期限,自由玩耍的时间减少了,孩子会明显感受到老师的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会感到约束太多、不够自由、学习负担重,如果此时家长和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身心疲惫,可能产生种种不适应、抵触,甚至出现不喜欢上学的情绪和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学习障碍或心理问题。
学习生活上常见的问题
-
注意力易分散
大多数一年级新生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易分散,越不在意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天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旁边听,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在家里做作业时,有些孩子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听到声响就分心。 -
听说理解能力差
不会认真倾听: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不管听没听清、会不会回答,几乎个个举手,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的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口头表达不好:当老师提问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起来回答的时候,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小;有的孩子答非所问,理解能力不强: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作业和考试时由老师念题,往往教师读了几遍题目,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听不清楚题目的要求。 -
学习习惯欠佳
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做作业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姿势不正确,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要教师反复提醒,个别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而且作业完成的效率也不高,班里几乎每天都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少数学生没有必须要做作业、测试的概念,或者没有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或者不把做作业作为要务,先做其他的事,再做作业,出现作业完不成、缓慢、拖拉等现象,测试的时候存在翻书、看同学的答案、交卷不写姓名等现象。 -
时间、规则意识不强
少数一年级新生不能按规定作息、起居,家长、老师着急,他不着急;坐立行走不讲规矩,让他站在大家前面说话,他摸脸、抠耳朵、扭衣服角、捏手指头;要他坐着,他就躺椅子上,蹲坐在椅子上,斜着身子,趴着;走路时,在整齐的队伍里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在走廊里爬行、飞奔……上课铃响了,他不知道要回到自己的教室,或者记不清自己的班级,以致跑到别的教室或其他地方坐着,害得老师到处寻找,有些学生不会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缺少必要的礼貌、礼仪。 -
自立自理能力不强
有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欠缺,依赖性强,不能让家长放心,上下学、外出需要大人接送,待在家里需要大人监管,有的离开家长就会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不少孩子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处理,比如文具需要家长清理和准备,书包要家长帮忙背,没有为家里分担家务的意识,有的孩子处理问题能力差,遇到困难不知道采取有效的求助方式,只知道着急哭泣、生气发怒,有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好,购买垃圾食品,大小便后不冲洗,自己的座位不能好好爱护和及时清理,等等。 -
发展很不平衡
学生层次相差显著,能力上有社会化程度较高和较低的学生;知识上也存在两个极端,既有零起点的孩子,也有已经掌握了一年级上学期全部知识的孩子,这种差异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调控,零起点的孩子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能力、掌握所学知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与求知欲,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所致,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好转,但更多的是没有做好准备所致,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和调整,孩子的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课程进度,最终成为学困生。
预防策略
(一) 做好学习能力的准备
-
树立良好的时间和规则意识
要提高孩子的规则认知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它包括对各种规则的理解、知道怎样做是符合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作为小学生应该明白并遵守日常生活规则和学习规则,如到校、上课、考试、下课、放学、作业、吃饭、睡觉,注意守时,严格作息,按规定动作坐立和行走,回答和提问主动举手,课堂上不随意起身和离开座位,不讲小话,遵守排队的纪律。 -
养成任务意识
它包括对任务的感知、承担任务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的决心、执行任务的办法,具体在一年级新生身上要求是:知道教师布置的预习、听课、练习、家庭作业、复习、考试等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能把完成任务与玩分开;对任务很在乎,知道任务是必须做的,愿意完成任务并有兴奋反应,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一般困难不畏惧,能坚持,能够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 -
训练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在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可在识字、朗诵、拼音学习时采用边记忆边在老师引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可通过音乐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