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游戏是否应该戏说历史?
文 | 廖保平
近年来,随着历史剧的流行,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历史剧将历史进行了现代化解读,歪曲了史实,误导青少年,对于这一现象,人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普通人往往会给予高度赞扬,而专家学者则会强烈批评。
这种差异和分歧并非只因人们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或认识深度不同所致,也不是由于人们对待历史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是因为历史本身的面貌决定了它应该如何展现给人类。
举个例子,大家小时候上学时所学的历史课本都是抽象且僵硬的,例如某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原因何在,主要人物是谁,意义是什么等,这样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真正理解历史。
我记得多年前首次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笔下的历史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遗憾的是,市面上关于历史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数都无法写出这样生动有趣的篇章。
历史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部分原因在于治史的学者们并没有很好地讲述真实的历史,他们往往过于抽象和枯燥,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历史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禁忌之地。
各种各样的历史戏说便应运而生,尽管它们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但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担忧:那些戏说是否真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就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一样,前者是历史正说,后者则是典型的戏说,但令人惊讶的是,《三国演义》竟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品之一,而《三国志》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是《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赢得了广泛喜爱。
由此可见,戏说的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历史更加生动有趣,而学习真正的历史,则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仅从传播的角度看,戏说历史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更多地接触和研究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历史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反思:历史究竟是应该被严肃对待还是被幽默调侃呢?或许,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既能让历史得以流传,又能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得以保留,毕竟,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数字和事实,更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值得每个人用心去感受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