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帝释天来自哪里?
帝释天(梵文:अक्रोदयस्त्रेजा,Akrodevastra),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他不仅在印度教中作为众神之王,与中国的玉皇大帝相对应,还在佛教中作为忉利天(Trayastrimsa Heaven)的主宰及佛教护法神之一。
帝释天的起源可追溯至印度古老的吠陀时期,在那里,他是雷电和战斗之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印度教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众神之首,在佛教中,他也出现在佛陀下凡时,提供了帮助,并在佛陀成道后继续守护佛法,在他的形象和故事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佛教的经典中,帝释天经常被描述为佛陀的护法神,他不仅守护佛法,还在佛陀下凡时提供了帮助,帝释天的形象在不同的佛教传统中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被描绘为穿着华丽的天衣,戴着宝冠,手持宝剑和宝盖,象征着他的权力和尊贵,他的坐骑是一头大象,这也成了他的一大标志。
帝释天是一个跨印度教和佛教的神话人物,他在不同的宗教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为什么在佛教中玉皇大帝和帝释天是同一个人?
在佛教中,玉皇大帝并不是正统的佛教神话人物,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角色,而道教的玉皇大帝实际上是在道教神话中由元始天尊领了先天五帝的五符制造出来的小角色,玉皇大帝在道教的神格远低于帝释天。
帝释天则是源自婆罗门神话的化身,梵天是婆罗门教《摩奴法典》中的概念,被称为Hiranyagarbha,在《奥义书·黎俱吠陀·爱多列雅森林书》中有记载,Atman这一角色在《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中被选用来代表这一概念,并被佛教吸收并赋予新的含义,最终形成了Adam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Adam被赋予了如释提桓因陀罗(帝释天)一样的神格。
帝释天的神格比道教的玉皇大帝还要低,即使偶尔在道、佛两教中出现,他们的神位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在某些文学作品或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混淆,但帝释天和玉皇大帝绝不可能是同一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