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
“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
谢邀。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是当之无愧的,像称李白为“诗仙”一样,绝不含糊,毫无争议。
要说韩信的武力并不高,我相信,他是属于智将一类的。也就是说让韩信冲锋陷阵,跟人对砍,他不行;但是在指挥别人打仗,他很在行。
韩信最早在项羽帐下任一个文职小官,他想表现自己,能够受到项羽的重视,但上交了多份军事战略计划,全被项羽当垃圾扔了。而项羽是一员猛将,他喜欢和对方硬碰硬的冲杀,不喜欢什么作战计划、军事谋略之类的。项羽认为有个范增就足够了,有时连范增的话都不愿听。韩信觉得项羽其实就是个莽夫,在他麾下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韩信舍弃项羽,来到刘邦团队,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正式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命他统帅全军,并有生杀大权。
刘邦团队不缺勇猛的大将,缺的就是能做军事战略规划的将军,而韩信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韩信在与刘邦交流中,透彻地分析了项羽必定会失败的几大因素,比如,项羽不能任用手下有才能的将领;对立大功之人不舍得封赏,小气,不会收买人心;没有一点政治素养等等,刘邦听完韩信的汇报,彻底知道了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将军实在是当世军事天才,于是他把大部分的军事权力都交给了韩信,让他放手去干。
韩信得到了刘邦的全权委托,开始全力实行他进军关中的计划。陈仓是秦岭中唯一能通过较大军团的地方,而且此处树林茂密,隐蔽性很强,只要准备充分,暗度时不容易被发现。
韩信针对这种状况,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行动,占领陈仓,大部队再从这通过进入关中。为了掩护这次行动,他让人大张旗鼓地修补栈道(因此前为了麻痹项羽,栈道被刘邦破坏了),表明自己要从这回到关中的意图,同时为了表现得更加真实,他自己也每天待在栈道边上,监督工程的进度,并向那些不知情的士兵说:“很快我们就能回到中原了。”大家听了,都干劲十足,毕竟这儿不是自己的家乡,谁都想赶紧回家。
当章邯(项羽的军事指挥官)接到报告说汉军正在修栈道时不以为然,谁都知道栈道不是那么好修的!让他们修吧,时间多的是,我到时派兵守在另一边就行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这只是韩信的烟雾弹,在掩护另一边的行动,而章邯目前颓废、自暴自弃的状态也影响了他的思维能力。
此时的章邯,已经不具备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素质了,而项羽还以当初俩人火拼时的状态来评价他,并把他安排在抵抗刘邦的第一线,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因为项羽没想到当初那位叱咤风云的秦国名将会沦为这般模样。
当章邯的目光还在栈道时,樊哙军团已经进入陈仓,由于陈仓的守军没想到汉军会在这儿出现,所以整个暗度过程非常顺利。陈仓陷落后,章邯不得已率军向东退去。
这时,刘邦率大军进入关中,兵压关中其他二王,对于汉军的从天而降,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整个关中只剩下章邯的都城在抗拒着汉军。
韩信到达前线后,经过一番视察,下令堵住雍水,让水流入城中。章邯无奈,不忍心再把城中百姓拖入战火,于是下令开城投降,自己也觉得活着再没什么意思了,就挥剑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这一仗,也成为军事谋略史上很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的由来。
自此,关中又被重新纳入刘邦的统治范围,而距离上次离开到现在仅仅过了四个月。
韩信可以说是中国绝代名将,他一生的事业,从投靠刘邦开始。从率军暗度陈仓到垓下会战,中间平定关中、破魏、灭赵、降燕、伐齐(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一一说明),无一败绩,功勋卓越,他的一次次战例也堪称经典。
有人总愿拿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与韩信相比较,如果把韩信换成白起,刘邦肯定统一不了西汉,虽然白起也不差,但综合起来韩信比白起更胜一筹。
因为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刘邦最需要的人就是韩信。下面一段史料,可以说明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高到什么程度。
韩信被刘邦逮回来贬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就问他:“我能带多少兵啊?”
韩信:“陛下您不过能带十万兵。超过这个数,就不行了。”
刘邦:“那你呢,你能带多少?”
韩信:“臣多多益善。给我多少,我就能带多少。”
刘邦:“你多多益善,为啥还被我抓了呢?”
韩信:“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兵,但您擅长带将。何况我的本领是学来的,而您的本领是天生的,是老天给您的,所以我才被您抓。”
这个谈话也点出了刘邦和韩信的区别与互补,韩信的军事才能胜过刘邦,但刘邦的政治才能远高于韩信。因为能够带兵打仗的,是跟兵打交道;而能够坐天下的,是在跟将领打交道 。指挥兵是一种才能;而指挥众多将领,使大将们都听自己的话,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天赋。
综上所述,军事天才、绝代名将韩信被称为“兵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