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睡大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在农村睡大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我先说一说火炕,建国前,东北土匪横行,时局动荡,人们为了安全,居住的土房屋里,大多都是南北火炕。
南炕父母住,北炕儿子儿媳住,那时候老人不论有几个儿子,儿子结婚后不分家。
屋子里有南北炕,冬天暖和,夏天却是热得要命。同时屋子里也显得特窄吧,去掉南北炕占去的面积,屋地的活动的面积,南北不足一丈宽。
南北炕最大的弊端是,夫妻俩做房事时受拘束,夜里尽管南北炕各有布帘挡着(俗称幔子)。
可是距离太近幔子又不隔音,甚至就连喘粗气,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如果夫妻俩,一不小心,再整出点其它啥动静来,肯定是难免不被对面炕上的人听到。
解放后,国泰民安了,小伙子结婚后,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住,就盖房子分家,老式样的北炕,也就随之越来越少了。
要说住火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我就这个机会,也来上一段,供文友欣赏。
多年以前,我们这有个姓杨的老头,他在解放前,职业是烧香的,因为他唱得好,工钱高,人们都叫他杨大劳绩。
老杨头就一个儿子,儿子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了,他也就成为了烈属。
他老伴去世的早,家里就他一个人,年龄也越来越大,大队(管理区)干部为了方便照顾他,就安排他来给大队部看屋。
正巧归我们大队管辖的小巴山屯,有一个姓邓的五保户家,老头去世了。邓家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大队干部为了方便照顾她,给老太太保媒,介绍给了老杨头。
大队干部,找生产队长,用马车,把老邓太太接到大队,和老杨头一边给大队看屋,一边搭伙过日子。
大队为他们俩,腾出两间耳房(和正房连接的矮房子),并且派社员给搭火炕,搭锅台,结婚那天,大队书记当证婚人。
他们结婚那年,我有十多岁,我还去看热闹了呢,因为大队部距离我家不到五十米,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到大队院子玩耍。
大队会计,是我们生产队的户口,他妹子结婚嫁到外屯,结婚不久,他妹子和老公,就搬到我们生产队落户了。
可是会计家,没有闲房子,大队又挨着我们生产队。大队会计利用手中的一点小权力,把妹夫和妹子,安排到大队与看屋的老杨头夫妻俩住一个屋,用一口锅做饭,睡一铺火炕。
屯邻有人好奇,问大队会计的妹子,“你们夫妻俩与老杨头她们住一铺炕,一边是老两口,一边是小两口,你们在一铺炕上睡觉不别扭吗?”
他妹子回答说:“他们都七十多岁了,有自己的老爹老妈岁数大了,有什么别扭的,他们睡炕头,我们俩睡炕梢。”
“那你们中间咋办,是隔上,还是不隔呀?”
“当然得用布帘隔上啊。”
“那不能听到翻身啥的吗?”
“咋不能,听到就当没听到呗。”
“太不方便了。”
“不是没有房子吗?有房子谁愿意这样住?”
“那是。”
两个老的,两个年轻的,四个人就这样住有大半年的时间,直到他妹子盖上新房子,才搬离了此处。
在生产队时代,以及到后来分田到户的八几年以前,农村都是土房。
如果是三间土房,有的是东西屋各一铺火炕,中间开门。也有的把一头开门,连二火炕分里外屋,中间有墙隔着。
在东北,火炕的铺数,是以房子的间数来计算的。三间房子,两铺火炕连着,叫连二炕。
如果两铺或更多的火炕都连着,中间又没有隔墙,叫通炕,要么叫筒炕。大长炕这种情况,学校宿舍,或者大车店里,能见到。
自从农村时兴盖砖房以后,房子南北跨度也越来越大,有七米的、八米的、还有十米的。火炕也改变了位置。
由原来的南炕变成了腰炕,腰炕就是炕沿在南面,火炕里边(脚底下)还有一道墙,墙壁那面是厨房。
有一些在九几年盖的老砖房,大多也都把南炕改成了腰炕。
如今农村人越来越少,火炕也在变小,有很多人家,把一铺大炕改成了半截炕。有对面炕的屋子,更是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