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界定游戏与沉迷?如何防止沉迷于游戏?游戏兴某人
应该如何界定游戏与沉迷?如何防止沉迷于游戏?
任何事情都和环境分不开,我觉得家庭影响,和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有关,游戏可以偶尔玩下,但是不是“主业”,只有重要的事,不能不做的事我觉得才能慢慢调整过来,压力即时动力啊。
(大家都是奔着认证来的,麻烦路过的点个赞,不容易啊)
1.在一个个“手机奴”“游戏迷”诞生的背后,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并应对学生们热衷游戏,甚至沉迷游戏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但不放任自流。回顾互联网游戏不长的发展历史,防止沉溺一直是青少年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命题。有趣的是,当年被父母扭着耳朵从网吧拎回家的少年其实如今已经成年,也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防止孩子沉溺游戏的家长。
2.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也都有属于特定时代的成长烦恼。所以我们不应该选择性遗忘,应该用陪伴者和同路人的眼光去体察孩子,正像我们不应该忘记年轻时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段“放浪不羁爱自由”的青春时光。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会有很多阶段,也有些弯路可能真的避免不了。青春有激情,也有叛逆。如果在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一味禁止、打压,往往适得其反,与其屡禁不止,不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当然,顺其自然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或欢乐,失败或成功。
3. 马斯洛曾说过: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非常态,它是罕见而艰巨的成就。当一个人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就会不为物所惑、不为情所迷,不被游戏、金钱、名利等外物所羁绊,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笃定前行。当然,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离不开多方努力、共同引导,比如家庭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在大千世界中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学校要营造优良的学风,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更充实、更有收获;社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等。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