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游戏馀春秋
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礼法遭践踏,邦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则礼乐征伐字诸侯出。
孔子《春秋》乱臣贼子都害怕,可见作《春秋》的目的是揭露乱臣贼子的野心,让君主提防他们,积极治理朝政,整顿军队,安抚人民。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是孟子的名言,为何孟夫子对《春秋》有这种结论呢?这还要从孔子作《春秋》的动机说起。根据《孟子》所著述的文章,对孔子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之际,以鲁国史书为底本,进行再创作《春秋》的原因阐释的很清楚了。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
【孟子曰: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离娄下》。
由上述孟子的言论可知,孔子作《春秋》,首先是因为他被诸侯各国无法无天的行为吓坏了,这些诸侯恃强凌弱,威逼天子,吞并小国,互相征伐,战乱不休,在整个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也算是乱到了一定程度。
孔子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重新编撰《春秋》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乱臣贼子的鞭笞讨伐。司马迁总结了孔子的这种学术主张:“ 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巳矣。”
既然天下已经大乱,大道不行,作为一介书生,孔子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将满腔郁愤凝结在笔端,采用春秋笔法,针砭时弊,将那些乱臣贼子,一个个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通过史书的记载而昭告后人。这就给了后世那些准备作乱的逆臣敲响了警钟,这就是《春秋》让乱臣贼子惧的原因。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小可认为,这是孟子借孔子之名,为自己的儒家思想增加筹码,因为孟子尚德,借用这一句来渲染或者放大“仁德”的力量。
这句话的本义不难理解,就是孔子编制(了)《春秋》(的行为),让那些乱臣贼子产生恐惧。
我们在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所谓的“春秋笔法”,这句话的常规理解就是“类似孔子编写《春秋》时所采取的文案表达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看似公平,公正,客观描写,实际上是一字定褒贬。正如《左传》中所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也就后人所说“‘严于一字’者,取诸春秋也。”按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四个字。
微言大义!
比如常见的“弑”,“克”、“诛”
弑,就是以下杀上,以臣杀君,总之潜台词就是这是一个不忠之人。
克,就是战胜,打败之意,最出名的就是“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守弟弟的品德,想压制兄长。兄长也不好好教育弟弟,反而起了杀心。因此正常情况下应当用“奔”,可是却用了“克”就是此意。
哪怕是打仗,也应当是“征”或者“伐”这样的字眼,因为书上说得极为清楚“奉辞伐罪曰征。”用“征”就是代表着正义打败邪恶,即正义之师,道德之师。“凡师有钟鼓曰伐”,“伐”就诸侯之间的公平公开的战争。也可以形容成为自己与敌人之间的战争。
还有“讨”,讨是天子专用的词汇,专门指上面的君主宣布下面的有罪行之后,进行军事打击。还有“不宣而战谓之侵”、“乘人不备谓之袭”
诛,就更简单了。不教而杀谓之诛。
所谓的春秋,就是用一个字把乱臣贼子的真实目的和想法以及行为赤祼祼地扒给世人看。
说穿了就是,春秋会把真相还原给世人。
关键的问题是,乱贼臣子真的会“惧”么?如果害怕史书的无情和公正,那么世界上是不是不会再有那么多乱臣贼子了?可实际上每朝每代的乱臣贼子都不比春秋时期少。而且主体也不止是臣子,皇帝也不见得有多么体面和正义。
谁会惧呢?
所以,这一句话根本不成立,完全是儒生的YY和自我欺骗。
如今社会,法律这么健全,道德那么齐备,网络那么发达,可是丑陋和丑恶一点都不少,反而胜过历朝历代。
明明知道自己的恶行可能会被揭露出来,可是谁行善了。
乱臣贼子惧?
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