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篇《静夜思》两个版本「举头望明月」与「举头望山月」,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举头游戏
李白名篇《静夜思》两个版本「举头望明月」与「举头望山月」,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李白的《静夜思》,有两个版本,我们小学便读过的,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出自清代的《唐诗三百首》: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更早的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原诗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可以看到,宋刻本与清代《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有两处不同,一是第一句是「看月光」而不是「明月光」,二是第三句是「望山月」,而不是「望明月」。
宋人上距李白的年代,要比清人要近得多,因此,宋代版本自然要比清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当然,也有可能会有比宋代更早的版本,但是我们现在读的版本,肯定已经不是李白的原作了。
由宋人的版本到《唐诗三百首》的版本,经历了一个多人改动的过程。
首先,明代的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将《静夜思》的第三句改成了“举头望明月”,但是没有第一句“床前看月光”。
然后再到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将《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举头望山月”却没有改。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他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和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流传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么,改动后的版本和宋人的版本那个更好呢?
首先看第一处改动,没改动之前,是“床前看月光”,加了一个动词看,语气稍显凝滞,读起来显然没有“床前明月光”更加琅琅上口。而且,如果有了“看”的动作,再疑似地上霜,就显得没有那么合理了。
再看第二处改动,没改动的宋本为“山月”,文人诗中,将月分为山月与海月,改动后的版本直接改为“明月”,不分山月海月,读起来更加质朴,淡化了诗的文人气息。
所以,显然现在通行的《静夜思》,显然比宋人的版本更好,更加质朴,也更易于传诵。虽然宋人的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我们现在却更愿意接受改动后的版本。
答者:谢小楼
从古到今的历次修书中或多或少都改动内容,原因要么是避讳,要么为了政治目的搞美化丑化等等。李白名篇《静夜思》古今的不同之处有二:
“床前看月光” VS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山月” VS “举头望明月”
宋代版本《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都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到了明代修书《万首唐人绝句》,第三句变为“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没变。清朝的时候,先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将第一句变成“窗前明月光”,然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合成以上两个变动,弄成了现在的版本。
关于这首诗还有件趣事:话说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曾给一帮日本孩子讲《静夜思》。一个叫相木将希的小同学比较较真,发现胡主席的《静夜思》与日本的《静夜思》不一样。当年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之后也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当然不会忘了大大有名的李白。日本静庵堂的宋刊本《李太白诗集》记录的也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原来人家还在学原版,我们看的已经是山寨的了。。。
至于那个版本更好,我首先觉得任何把原著改头换面是不对的。这两句改动里面的第一句,“看月光”确实不如“明月光”;第二句的“明月”却比不上“山月”来得孤寂,更烘托气氛。不管怎么样,真实比美观更加重要。李白写诗的时候心怀思乡之苦,成诗未必对仗工整,字字精到。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痛苦悲伤的人是应该连绵不绝侃侃而谈,还是抽泣哽咽断断续续?那种更合理?
最后还有一点很有意思,清朝是避“明”字的,何以在这首诗里放两个“明月”呢?难道蘅塘退士准备反清复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