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中国救援队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侧记

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中国救援队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侧记

misa2 03-28 4次浏览 0条评论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文/王峰 武思宇 魏梦佳 吴文诩)“救援现场,急救车的警报声、大型工程车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距离稍微远些,说话便无法听清。然而,在救援现场经常会出现全场突然静默的瞬间,瞬时的清静,我甚至能够听到身边队友的唤吸声。这样的静默是因为在现场正在进行紧张的生命探测……”

这是中国救援队队员、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二级督导员张玙在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间隙写下的一段文字。音频生命探测仪可通过辨认发出声音的方位来确定生命迹象及被困人员的大致方位——这是营救幸存者的重要一步。

日夜兼程投进救援

2月6日,土耳其南部连续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按统一部署,中国应急治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8日,中国救援队抵达受灾严重的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随即开展救援行动。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作为此次中国救援队骨干队伍,是经联合国考核认证的重型搜救队。中国救援队副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赵洋说,这次中国救援队中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参与人员共50人,其中大部分是一线救援力量。救援队员都经过专业练习,参与过很多救援行动,有丰盛的救援体会。

此次出征,救援队专门携带了13吨的救援装备器材,包括切割混凝土及钢筋的破拆装备、搜索器材、侦检设备等,还预备了4只搜救犬。尽管队员们24小时备战,日常演练不断,但此次地震灾区救援现场和坍塌面积较大,又伴随高强度余震,再加上极冷天气,仍然给这次跨国救援工作带来严酷挑战。

连日来,争分夺秒、不眠不休的连续工作成为中国救援队员们的工作常态。在多次余震中,在灰尘和砂石的包围侵袭中,他们不停地在救援现场奔忙,探测、破拆、救助,体力几乎耗尽。有的队员脚底磨出了水泡,有的在继续工作下双手抖动到无法掌握。进夜后天气变得愈发冷冷,队员们点起火把陆续工作。“这里有敲击声”等类似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传来,每当有了疑似幸存者的消息,大家的精神就会瞬间振奋起来,迅速投进到救援行动中。

在赶赴救灾现场的途中,经常会遭遇大堵车。道路受地震影响,部分被中断,大型的工程车辆和前往救援的车辆将原本狭隘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救援队经常在到达任务区域四周后只能步行前往作业点。在一次救援行动中记者跟着中国救援队员潘照虎一路小跑近半个小时后,看到他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位于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昼夜温差大,行动队一旦出动通常不能确定返回时间。大家为了反抗太阳落山后的冷冷,冷热只能取其一,只能抉择尽量多穿一些。

“叠层式坍塌”加大难度

“避开那些倾斜的建筑,注重脚下道路缝隙,戴好头盔。”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在出发前提醒执行搜救任务的队员们。

安塔基亚市地处丘陵地带,房屋依山而建。地震发生后,市区几乎看不到完全的房屋,每座建筑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由于余震不断,很多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天天都在发生着结构变形,这也加大了搜救的难度和风险。“目前余震仍不时发生,可能引发建筑再次坍塌。这对我们救援行动来说是风险与挑战。”王墨说。

日前,记者跟随中国救援队来到一座大楼的废墟旁,整个大楼如同被人“坐扁”,楼里的人被埋在断壁残垣下。副队长赵洋对我说:“这是叠层式坍塌!”队员龙腾飞说,“叠层式坍塌”是指地震造成建筑物梁、柱、板大量重叠,从中营救人员需要层层打通,边前进、边加固,最终到达被困者所在位置。这需要精准的救援技术与时间。

展开全文

绝不舍弃每一处生命迹象,绝不放松每一次救援行动,这是中国救援队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截至目前,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往200多个小时。在这里,似乎72小时黄金时间的原则已不再是通用法则。中国救援队员们仍坚守信心,决不舍弃,努力觅觅最后一线生气。

12日当天,中国救援队接到当地居民求助,称现场一处5层居民楼废墟中可能还存在生命迹象,救援队随即携带生命探测仪器前往展开探查,发现被困人员并确认该名男子生命体征稳定。救援队立刻召集队员使用破拆工具展开救援。最终,经中土双方救援队共同努力,成功将这名被困男子从废墟中救出。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超过150个小时。

张玙说,在这场救援中,救援队的小伙子们只用了20分钟就顺利破拆了一层楼板。当凿岩机工作的声音响起时,当地救援队伍也围看起中国救援队的专业操作。从探讨方案到交替作业,中土救援队在营救中亲昵协作,赢得了时间。

截至当地时间12日,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重灾区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与土方救援力量并肩作战,已救出6名幸存者。

争分夺秒同“死神”赛跑

经过多日任务的开展,当地百姓对中国救援队也越来越了解和信赖。救援队所经之地,总是会碰到许多前来求助的受灾民众。

走在街上,当碰到曾经共同作业的救援队,大家还会停下,彼此友好地打招唤,也有一些曾经被营救的幸存者家属赶来向队员们致谢。当地一位男子特意拿来了一袋橙子请救援队员们收下,他说:“你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请让我们也做一些表达感谢。”

“80后”毕洪一此前曾参与多次类似救援工作。此次跨国救援让他深感使命荣耀,责任重大。“我们期看能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的生命,把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带到受灾国,与土耳其人民一起协作,最大限度降低此次地震灾祸带来的缺失。”他说。

24岁的土耳其小伙阿斯穆·埃尔多是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地震发生后,他立刻报名参与志愿者救援工作。中国救援队8日抵达地震重灾区哈塔伊省后,阿斯穆成了随队志愿者司机,跟着救援队跑前跑后,任劳任怨。

繁忙的救援工作间隙,阿斯穆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天天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大学生从伊斯坦布尔赶来。我与163名志愿者来到这里,有的年长,有的年轻,大家都来提供扶助。”

作为中国救援队的司机,阿斯穆这些天一直陪着我们。他天天开车载着中国救援队员从营地出发,前往现场执行搜救任务,并一同参与救援。借助语音翻译软件,阿斯穆和中国救援队员征服了语言交流的阻碍。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周四(9日),中国救援队、土耳其救援队等在这里一同挽救生命。”阿斯穆有些激动地说,“我看到了这一幕,我很难描述这种感受。”

多国救援队员齐心协力、并肩战斗,一起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成功营救出幸存者,这使阿斯穆深受激动。在他看来,救援现场的所有人,不分国籍,都在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同“死神”赛跑,为生命而战。

“中国救援队付出浩大努力”

14日,在发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世界政府峰会的视频信息中,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表达,土耳其感谢所有国家为强震后的搜救和救援工作提供的扶助。他说,自上周土耳其南部发生强烈地震以来,各救援队已从地震废墟中救出8000多人。

“我想再次感谢所有友好的兄弟国家,它们日夜为我们的国家筹集援助,用它们的团队支持我们的搜救工作。”他说,土耳其正面临着其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祸”之一,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在这个黑暗的日子里表现出的友谊”。

土耳其蓝莓旅行社总经理伊凡·卡斯勒对本报记者说,土耳其经历地震灾祸后,世界各地的搜救队都伸出了援手。中国的救援力量在这些团队中一马当先。在土耳其主要电视频道的新闻中可以看到,几乎每处废墟都有中国救援队。

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学者巴勒什·多斯特说,从阿塞拜疆到中国、从墨西哥到西班牙,世界各国无论是公共机构的救援团队还是志愿者,都向土耳其伸出了援手。在这些支援中,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和他们的奉献是显著的。“中国救援队辛勤工作,付出了浩大的努力。”

阿卜杜勒哈米德(中文名王龙力)是一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志愿者,为中国救援人员担任翻译。他曾在南京生活7年,娶了一位安徽姑娘。他告诉记者,作为“半个南京人”和“安徽女婿”,他很自豪看到中国救援工作者赶来土耳其救援,“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辛劳”,自己的感恩无以言表,因为“这是我另外一个家的人过来支持我们”。

幸存者挑战
征服重重困难 中国救援力量驰援土耳其震区 土耳其地震搜救工作进进收尾阶段,盘点救援力量里的湾区身影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