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错付一生:刘备留下四个大坑,最后一个堪称无底洞
诸葛亮是毋庸置疑的三国智谋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三国劳动模范第一人、三国道德模范第一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拿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干劲,最终仍然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凄凉结局,问题出在何处呢?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壮志未酬,主要原因就是其领导刘备一手炮制的四个大坑,是其一生无法逾越的鸿沟天堑。
第一个大坑,让关羽守荆州。刘备进川途中,战事不顺,庞统战死落凤坡,刘备急调诸葛亮从荆州进川支援,此时,谁来把守荆州革命大本营,就成了要害问题,刘备经过反复权衡,还是犯了任人唯亲的毛病——选用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这项决定后,忧心如焚,他深知关羽之性格缺陷乃是荆州的浩大风险,但领导命令已经下达,多说无益,只得依令而行,临行,诸葛亮苦口婆心的叮咛关二爷,一定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后来,关羽我行我素,“拳打曹魏,脚踢孙权”,最终遭受魏吴双方联合绞杀,荆州也落进他人之手。荆州丢失,意味着诸葛亮的“隆中对”战术沦为一纸空谈,蜀道和荆州两路北伐的构思也彻底化为泡影!
展开全文
第二个大坑,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称帝后不久,便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率蜀汉大军挥师东进,诸葛亮曾一再劝谏,但仍然阻挡不了刘备飞蛾扑火的热情。后来,东吴陆逊先用疲兵之计止住了刘备大军兵锋,然后用火烧连营之计一劳永逸的去除了刘备军事武装。刘备仓皇败逃,进进白帝城后一病不起,自知大势已往,把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托付给了诸葛亮,便一命呜唤。诸葛亮接手的摊子有多烂,他的心里就有多苦,夷陵之战动摇了蜀汉国本,精锐部队也已缺失殆尽,吴蜀联盟土崩瓦解,北方曹魏虎视眈眈,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就好比下象棋,刘备一上来就把两个車弄丢了,然后不玩了,让诸葛亮接替自己陆续下,还要求必须赢,呵呵。
第三个大坑,留李严制衡诸葛亮。帝王之术的精髓就是制衡之术,刘备也未能免俗,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并没有把所有权力都留给诸葛亮,而是分给了蜀中旧臣李严一部分权力,期看二人相互制衡,为他的儿子刘禅留下分而治之、乘间取利的空间。但是刘备错了,首先,李严并不是诸葛亮对手,此后不久,蜀汉大权就悉数被诸葛亮所掌控,刘备更大的错误在于,他以小人之心往度诸葛亮君子之腹,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走董卓、曹操等人老路,而是始终恪守了一个人臣的本分。不过,刘备的这个人事安顿,在若干年后还是狠狠的坑了诸葛亮一把,当时诸葛亮在北伐前线势如破竹,李严却在后方搞事情,煽动刘禅把诸葛亮召回成都面君,彻底中断了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
第四个大坑,后主刘禅。远想当年孙坚统领江东,后将基业传给小霸王孙策,事业越来越红火,后来孙权大帝接班,文韬武略不在话下,再远想当年曹操一统北方,儿子曹丕、孙子曹睿,均是威武雄壮之君,即使是曹魏第四代传人曹髦,也敢于与大权在握的司马氏殊死一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侵害,刘备留下的蜀汉继续人刘禅,则让诸葛亮惟有泪千行,让无数后世史学家无言以对。刘禅没能力支撑起蜀汉朝政,只能是由诸葛亮挠了军事挠人事,挠了人事挠政事,直到呕心沥血、活活累死,倘若只是昏庸无能也就罢了,刘禅偏偏还宠信宦官,当真是汉朝二十四代先帝所留下的跨代遗传基因显灵。
结语:让关羽守荆州、夷陵之战惨败、留李严制衡诸葛亮、后主刘禅,就是刘备一手炮制的四个大坑,前三个大坑虽然是天坑、巨坑、神坑,但究竟可以知道坑的深浅,而刘备留下的后主刘禅这个大坑,则完全就是无底洞,诸葛亮终其余生,都没能够测量出这个无底洞究竟有多深,也许,正像刘备的套路的一样深,使诸葛亮套牢一生,辛劳一生、错付一生、蹉跎一生。